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近現代報刊導論
Introduction to Modern Chinese Journals 
開課學期
111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系  
授課教師
蔡祝青 
課號
CHIN4041 
課程識別碼
101 43600 
班次
 
學分
2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3,4(10:2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普505 
備註
限學士班二年級以上
總人數上限:30人
外系人數限制:6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為領域專長模組「近現代文學與世界想像」之理論與方法課程。

「報刊」是中國近代思想轉型時期的重要傳播媒介之一。報刊的出現不僅開啟了二十世紀文化發展的基礎建構,也促成了公共輿論的展開。自1815年,第一份中文報刊《察世俗每月統記傳》在麻六甲問世。甲午戰後,則為中國社會知有報紙之始。至維新知識份子,更將學校、報紙、演說同列為「傳播文明三利器」,使報刊的價值愈形生色。至1908年,報刊已成為晚清思想文化界最為可觀的「公共領域」(public sphere)。透過閱讀報刊,這深具虛擬想像特質,熔治高堂論說與生動世俗於一紙,依歷史來記時的新興傳播媒體,讓晚清的閱聽大眾在專制政治的箝制下,有機會凝聚成「想像的共同體」(imagined communities),和小說的作用類似,讓「虛構靜靜而持續地滲透到現實之中,創造出人們對一個匿名的共同體不尋常的信心」,因而形成現代民族的正字標記。

晚清社會既將報刊視作「養成輿論之前鋒」,報社則為「輿論機關」,在晚清最後十年,報刊更是最重要的公共輿論空間,因此,當我們在進行各種脈絡化(政治史、文化史、文學史、心態史等等)的文學研究與考察時,實有必要藉助報刊來重返事件現場,以求能進一步貼近遠逝的歷史現實。

報刊不僅是近現代最為可觀的一手資料庫,將報刊作為研究方法也與西方文化理論諸如哈伯馬斯(Jürgen Habermas)的「公共領域」、布赫迪厄(Pierre Bourdieu)的文學場域(literary field)、安德森(Benedict Anderson)的「想像的共同體」等論辯議題得以互相參照,因而激活了海內外學界對於報刊研究的熱切探索,堪稱九零年代以來文史學科中最具發展潛力的領域之一。尤其近年來各式報刊的複刻版、影印本已透過「彙編」、「集成」的方式大量出版,更有各式大型數據庫的陸續開發,在保存史料之餘,又具備有檢索與計量功能,使得國內報刊研究、數位人文研究的條件已日趨成熟,成為不得輕忽的重要議題。

本課程將在此基礎上,依序分為三個單元展開:(一)近現代報刊簡史;(二)返回現場:報刊作為史料與方法;(三)主題研究。希望透過課程循序漸進的安排,協助學生掌握近現代報刊的發展態勢,並能結合文化研究、數位人文的方法與視野,激發更多近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的相關思考。 

課程目標
一、協助同學瞭解近現代報刊在近現代中國之發展及其歷史意義。
二、藉由近現代報刊的研究方法與視野,提示出脈絡化的文學研究方法與動態的文學原生態。
三、透過報刊數據庫的介紹與演練,學習數位人文的技藝,並思考其可能性及限制。
四、以近現代報刊與當代文化理論結合的主題式探索,展現近現代報刊可發展的多重面向,並反省當代文學與文化生產的相關議題。 
課程要求
一、選課學生應準時出席。因故無法出席者,需上網請假,並以三次為限。
二、上課前需預習閱讀材料,並積極參與課堂討論。
三、作業:1)演講學習單;2)近現代報刊評述與調查(1000字):每人選擇一份近現代報刊(教師將提供清單)並進行口頭報告及評述。
四、分組口頭報告:以小組為單位,每人負責一次口頭報告。請就七大主題擇一進行閱讀資料之摘要與心得分享,原則上每3-4人為一組(將依實際選課人數調整),每組10-15分鐘,以PPT進行口頭報告。
五、各種作業應建立在上課聽講與討論、個人閱讀體會及蒐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完成,以達實際訓練之效。嚴禁抄襲或下載書面及網路資料,違者以零分計算。
六、準時繳交作業,逾期一週評分自動調降一個等第,逾期一週以上該作業以零分計算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4-6h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教師自編講義 
參考書目
一、報刊史
方漢奇:《中國近代報刊史》(太原 : 山西教育出版社, 2012)
戈公振:《中國報學史》(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2003)
白瑞華(Roswell Sessoms Britton)著,王海譯:《中國報紙》(1800-1912)(The Chinese Periodical Press)(廣州:暨南大學出版社,2011)
阿英:〈晚清文藝報刊述略〉,收於柯靈主編,阿英著:《阿英全集》第6卷(合肥:安徽教育出版社,2003)
姚公鶴:〈上海報紙歷史〉,《小說月報》第八卷第一號(1917年),頁11085-11092;《小說月報》第八卷第二號(1917年),頁11267-11276。
祝均宙:〈中國近現代中文期刊發展脈絡及特色〉,收於黃潔碧主編 ; 澳門圖書館曁資訊管理協會編:《兩岸三地古籍與地方文獻》第4期(澳門 : 澳門圖書館曁資訊管理協會,2002),頁151-165。
陳玉申:《晚清報業史》(濟南:山東畫報出版社,2003)
陳姃湲:〈《婦女雜誌》(1915-1931)十七年簡史—《婦女雜誌》何以名為婦女〉,《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第十二期(2004年12月),頁1-38。
趙曉蘭,吴潮著:《傳教士中文報刊史》(上海市 : 復旦大 學出版社, 2011)

二、理論與方法
〔法〕皮埃尔‧布尔迪厄(Pierre Bourdieu)著 ; 刘晖译:《艺术的法则: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》(新修订本)(北京:中央, 2001)
〔德〕哈伯馬斯(Jürgen Habermas)著,曹衛東等合譯:《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》(台北:聯經,2002)
〔美〕班納迪克‧安德森(Benedict Anderson)著,吳叡人譯:《想像的共同體: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》(Imagined Communties: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.)(臺北:時報文化,2010二版一刷)
陳平原:〈文學史家的報刊研究——以北大諸君的學術思路為中心〉,見陳平原,山口守編:《大眾傳媒與現代文學》,新世界出版社2003年版附錄。
陳平原:〈報刊研究的視野與策略〉,收錄於陳平原主講,梅家玲編訂:《晚清文學教室:從北大到台大》(臺北:麥田出版公司,2005),頁13-42。
項潔:編《從保存到創造 : 開啟數位人文研究》(台北: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11)
項潔編:《數位人文研究與技藝》(台北: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,2014)

三、主題研究
王爾敏:〈中國近代知識普及化傳播之圖說形式—點石齋畫報例〉,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》19 (民79. 6),頁135-172。
王儒年:《欲望的想像—1920-1930年代《申報》廣告的文化史研究》(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7)
王曉明:〈一份雜誌和一個「社團」--重評五四文學傳統〉,收入李陀編:《昨天的故事:關於重寫文學史》(香港:牛津大學出版社,2006)
李仁淵,〈思想轉型時期的傳播媒介—清末民初的報刊與新式出版業〉,收於王汎森等著,《中國近代思想史的轉型時代》,台北:聯經,2007),頁3-49。
李仁淵:《晚清的新式傳播媒體與知識份子:以報刊出版為中心的討論》(臺北:稻香出版社,2005)
李楠:《晚清、民囯时期上海小报研究 : 一种综合的文化、文学考察》(北京:人民文学,2005)
李歐梵:〈〈批評空間〉的開創—從《申報》「自由談」談起〉,《二十一世紀》19期(1993.10),頁39-51。
吳方正:〈二十世紀初中國醫療廣告圖像與身體描繪〉,《藝術學研究》,第四期,2009年4月,頁87-151。
吳友如主编,點石齋石印局印行:《點石齋画報》影印本(揚州市: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,1990)
吳果中〈中國近代畫報的歷史考略——以上海為中心〉,收於《新聞與傳播研究》,2007年2月
姚福申、管志華:《中國報紙副刊學》(上海:上海人民出版社,2007)
胡曉真:〈文苑、多羅與華鬘 ── 王蘊章主編時期(1915-1920)《婦女雜誌》中「女性文學」的觀念與實踐〉,《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》第十二期(2004年12月),頁169-193。
夏曉虹:〈晚清女報的性別觀照--《女子世界》研究〉,收於氏作:《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04),頁67-113。
連玲玲主編:《萬象小報:近代中國城市的文化、社會與政治》(臺北: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,2013)
袁進主編:《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—以文學廣告為中心(1872-1914)》(北京:北京大學,2013)
吳福輝主編:《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—以文學廣告為中心(1928-1937)》(北京:北京大學,2013)
陳子善主編:《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—以文學廣告為中心(1937-1949)》(北京:北京大學,2013)
陳平原:《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》(香港:三聯書店,2008)
陳平原:〈思想視野中的文學--《新青年》研究〉,收入氏作:《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》(北京:北京大學出版社,2010),頁54-126。
陳平原:〈稿費制度與近世文學〉,收於陳平原主講,梅家玲編訂:《晚清文學教室:從北大到台大》(臺北:麥田出版公司,2005),頁42-69。
陳平原、夏曉虹編注:《圖像晚清》(天津:百花文藝出版社,2001)
陳建華:〈1920年代「新」、「舊」文學之與文學公共空間的轉型—以文學雜誌「通信」與「談話會」欄目為例〉,收於王汎森等著:《中國近代思想史轉型時代》(臺北:聯經出版社,2007),頁429-461。
黃克武〈從申報醫藥廣告看民初上海的醫療文化與社會生活,1912~1926〉,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》第17期下冊(民國77年12月),頁141-194。
黃克武:〈廣告與跨國文化翻譯—二十世紀初期《申報》醫藥廣告的再思考〉,收於氏作:《言不褻不笑》(臺北:聯經,2016),頁397-433。
魯道夫‧瓦格納(Rudolf G. Wagner)著,賴芊曄等譯:《晚清的媒體圖像與文化出版事業》(台北:傳記文學,2019)

四、工具書
上海圖書館編:《上海圖書館館藏近現代中文期刊總目》(上海: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,2004)
〔日〕樽本照雄編:《新編增補清末民初小說目録》(濟南 : 齊魯書社,2002)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平常表現(含出席狀況) 
10% 
 
2. 
作業 
25% 
1)演講學習單 10%;2)近現代報刊評述(含口頭報告) 15% 
3. 
分組口頭報告 
15% 
 
4. 
期中考 
20% 
 
5. 
期末報告 
30% 
 
 
針對學生困難提供學生調整方式
 
上課形式
以錄影輔助
作業繳交方式
延長作業繳交期限
考試形式
延後期末考試日期(時間)
其他
由師生雙方議定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07  課程簡介 
第2週
9/14  單元一:近現代報刊簡史
(一)總論--中國近現代中文期刊發展簡介 
第3週
9/21  (二)文藝報刊與畫報 
第4週
9/28  教師節(停課不停班) 
第5週
10/05  單元二:返回現場:報刊作為史料與方法
(一)報刊作為史料:二十一世紀最有潛力的文史資料庫
(二)報刊作為方法:1)文學場域、返回歷史現場;2)報刊數據庫  
第6週
10/12  (三)專題演講:報刊數據庫與數位人文研究 
第7週
10/19  口頭報告:近現代報刊評述(將依報刊性質安排) 
第8週
10/26  單元三:主題研究
(一)傳教與圖像敘事
◎繳交作業:近現代報刊評述。 
第9週
11/02  (二)圖像晚清與想像世界 
第10週
11/09  (三)《新青年》與五四運動 
第11週
11/16  (四)公共空間
 
第12週
11/23  期中考試
 
第13週
11/30  (五)性別觀照與女性文學 
第14週
12/07  專題演講:連玲玲(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員):「近代婦女期刊資料庫」與「近代城市小報資料庫」簡介與實踐。
⊙期末報告大綱討論開始 
第15週
12/14  (六)廣告 
第16週
12/21  期末報告大綱(含摘要300字及段落安排)報告並討論
◎12/28繳交期末報告(至少4000字)。